开学季,谨防诈骗
转眼到了开学季
骗子们也开始蠢蠢欲动了
他们精心设局
目的只有一个
骗钱、骗钱、还是骗钱!
下面,就带大家看看
常见的
几种诈骗陷阱!
陷阱一:冒充老师诈骗
骗子潜入家长微信群或QQ群,冒充班主任实施诈骗的事件层出不穷。这些骗子或以预收学费的名义,或称学校开设补习班,要求收取补习费用,或借题发挥,蹭“新冠疫苗”热度对家长进行诈骗……由于其头像和昵称设置成与老师相同,发布的内容和平时教育行政部门下发通知高度相似,部分家长信以为真,导致被骗。
提醒:
家长如果收到“交费”“转账”等信息通知
可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核实
不要急于转账、汇款
一旦发现可疑情况,请保存好相关证据并及时报警
陷阱二:冒充校方群发短信诈骗
不法分子通过伪基站发送带有木马病毒的短信链接,诱骗机主打开链接,实现木马程序的自动安装,从而控制机主手机,盗取个人信息,进而实施诈骗。开学季,家长孩子们需特别留心关于交学费、查课程、查成绩、致家长的一封信、核对家庭资料、查看孩子体检结果、学费减免等内容。
提醒:
如果收到含有以上几类内容的信息
一定要提高警惕!
不确定的可以联系班主任核实情况
千万不要轻易汇款或点击不明链接
防止造成财产损失
陷阱三:“校园补助”诈骗
“您获得我校教育补助金,请点击领取!”不法分子利用伪基站、木马链接等手段,以学校名义发送申领教育补助金短信,要求学生点击链接或回复个人银行账户信息。
提醒:
涉及隐私及个人银行账户的信息
都请高度警惕
请通过多种正规渠道加以核实
切勿盲目轻信
陷阱四:非法校园贷款诈骗
“校园贷”也称“校园网贷”,是指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只要你是在校学生,网上提交资料、通过审核、支付一定手续费,就能轻松申请信用贷款。
近年来,高利贷披上了“校园贷款”的外衣,将罪恶的魔爪伸向了纯洁的校园,很多学生因涉世未深,缺乏判断能力,便轻易陷入“校园贷”泥潭。
提醒:
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抵制盲目消费、跟风攀比的诱惑
如有正当资金需求的应当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办理。
(如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
一旦遇到诈骗请留存相关证据
第一时间与老师和家长商量
涉及人身威胁的应当立即报警
陷阱五:注销校园贷诈骗
“注销校园贷”诈骗手法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针对有注册网贷平台账号或有贷款记录的,诈骗人声称“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需要配合注销账号,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
二是针对无注册网贷平台账号或无贷款记录的,诈骗人则称“你的身份信息被盗用注册了网贷账号,需要配合注销,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
由于诈骗人能够准确说出对方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学校名称,甚至消费记录等隐私信息,容易让学生放松警惕。有的诈骗人还主动将自己的身份证件、工牌等信息向学生展示以获取信任,导致学生最终将从网贷平台提现的借款全部转入骗子提供的名为“清查账户”,实为诈骗人的个人账户。
提醒:
实际上并没有所谓“注销校园贷”操作
个人征信信息也无法人为修改
只要大学生借款后能够按时还清贷款
就不会影响到个人征信
学生们如不慎踏入不良“校园贷”陷阱
或者遇到疑似不良“校园贷”诈骗的情形
应当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
拨打110报警求助
防骗小贴士
致同学
01 谨慎添加陌生人为好友,谨慎加入陌生群组。
02 不随意扫描不明二维码,或点击未知链接,如不慎打开链接,切勿输入个人信息。
03 不随意向他人透露住址、手机号、银行卡号、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以及任何验证码、密码等。
04 不轻信网上不正规的兼职,特别是酬劳比正常市场高出许多的兼职,所有要求先交定金的工作要三思而后行。
05 务必保管好个人的QQ号、微信号、支付宝账号和密码等信息,坚决做到不买卖、出租、出借个人证件、各类账号密码等。
06 不要轻信所谓的“官方”,所有公安机关、司法机关、执法部门绝不会通过电话办案,更不会要求转账。
致家长
01 如遇有人在群内收费或私信要求收费,应保持警惕,及时通过电话与老师核实,不可盲目转账付款。
02 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不要让孩子知道支付密码,以免其受骗后进行大额转账汇款。
03 经常对孩子上网课使用的电子产品进行检查,查看社交及银行账户的支付款项。
04 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骗教育,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看、不理、不点,对于陌生人的转账、汇款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
希望每个同学
都能擦亮双眼、保持警惕
遇事三思而后行
让诈骗分子,退!退!退!
来源:中国学生资助 , 苏州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