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 刘沫含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青年习近平的故事无疑是一部标杆式的青年奋斗史,从知青到干部,从干部到伟人,无论是民心所向还是丰功伟绩,无一不是从小事做起,在点滴中累积。
记得2017年去延安参加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时,在参观了革命老区,感受、学习了我党在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的革命岁月后。我录了一段视频,视频里我们有感而发,说了这样一句话“一段艰苦的延安岁月,孕育了一个伟大的政党。延安精神,就是这个政党和这个国家发展壮大的精神基石。”延安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不仅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国家的发展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还孕育了当代的伟大领袖——习近平。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作为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这个根,就是梁家河。
作为一部纪实文学,《梁家河》的字数不多,读起来也不费力,但这其中的精髓和精神却是值得学习并在实践中汲取力量的的宝贵财富。这本书使我感悟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 “苦难”是体魄的发展更是意志的锻炼
书中有这么两段,一段是刘金莲说:“习近平当年担粪、担麦把肩膀压得又红又肿,背上风吹日晒,皮脱了一层又一层。”另一段是习近平让司机三次停车,深情地望着梁家河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他说:“那时我冬天就在这里打柴。山上陡得连牛都站不住,我还能背上一大捆柴往回走。”“正是这些悬崖陡壁,磨练着我的意志。”青年习近平作为北京来的城里娃,虽然被批判为“黑帮子弟”,但实际上也是干部子女,哪里受过这些苦。在工具落后,物资匮乏的梁家河,克服种种心里和身体上的障碍,扎根当地生活、融入群众,最终能够担粪、担麦,能够担柴走过牛都站不稳的山坡,这也可谓是一种进步,是能力和身体素质上的发展,更是精神、意志上的提升。
反观今天,在一代代中国人的接力奋斗下,国家已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现在的强起来的新时代。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物产丰富、物资充盈,无论是物质、科技还是文化条件都大大优越于那个年代。可是,年轻的我们还是常常会抱怨,甚至会因为外在因素的冲击而压垮了心里承受的防线。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日子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但砥砺前行,攻坚克难的精神力量不应该被忘记。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们承担着培育栋梁、引领青年的使命,工作和生活中也难免遇到困难和挫折,对标青年习近平,我们应该学习并传承他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他攻坚克难,在攀越悬崖峭壁中磨砺意志、坚强成长的坚毅品格。
二、 “感恩”是人生的哲学更是传统的美德
“感恩”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对他人帮助的回报。习近平说,他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的父老乡亲。离开梁家河四十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常关注、关心梁家河的父老乡亲。不管走多远、身居多高的职位,他总能出现在梁家河父老乡亲的身边。离开梁家河后,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回到延安,看望曾经的父老乡亲。1994年,吕侯生右腿患骨髓炎,习近平说:“侯生,给你治病,花多少钱我都愿意”,最后,连同路费和医药费花了几万块。99年吕侯生做截肢手术,习近平支付了全部医疗费。当梁家河村民有病有难时,习近平总会给予关心,并在经济上全力帮衬。
这点滴的桥段,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时代伟人。我们的领袖上能治国理政,带领国家走向新时代的发展历程,下能脚踏实地,关心百姓疾苦,点滴恩情永不忘。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境界,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等等赞扬感恩精神的诗词。习近平主席更是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弘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当代青年,在文化的交融发展中长大,在多元的思想教化中成长。经过了时代的洗礼,更应该明白成长的不易和哺育的艰辛,小则对父母、老师、朋友,大则对国家、社会,都应该抱有一颗感恩的心,保持最单纯美好的初心。
三、“读书”是思想的武器更是命运的钥匙
在95后学生中有这么一段流行语,问:“你为什么愿意吃生活的苦,而不愿意吃学习的苦?”答:“因为学习的苦需要主动吃,生活的苦你躺在那里,它就来了。”,看到这句问答,我不知道在95后的理解中这是真的幽默,还是黑色幽默。从前,我们价值观里,“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催人奋进,激励年轻人要与书为伴、以书为师的价值观去哪儿了?是不是在今天就真的不适用了呢?在一段时间,我不禁困惑。直到在《梁家河》这本书中看到青年习近平,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在书籍匮乏的地域中,依然坚持看书的习惯,保持一颗求学若渴的心,最终在努力奋斗之后,利用自己在书本中积累的知识,不仅改变了梁家河村民的生活,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是一部鲜活的青年奋斗史,梁家河的艰苦岁月没有打垮习近平,反而孕育了人民敬仰、爱戴的伟大领袖。对于在象牙塔中求学的青年学子,还有什么理由说迷茫,还有什么借口标榜“读书无用论”。于我而言,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勤奋好学,对知识永远保持饥饿感。将工作实际和理论知识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才能真正做好青年学生的时代领路人,也才能担负起“辅导员”的责任,在育人、育才的道路上扎根发芽。
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的成长历程,为我们指明了实践的方法和学习的方向。心中有信念,脚下才会有力量,青年人应该接过青年习近平手中的接力棒,让优秀的种子和精神的火焰在中华大地上代代相传。
作者简介:
刘沫含,女,汉族,1988年1月生,从事辅导员工作5年,现任机电工程学院团总支书记。她始终坚持“与青春作伴,为青春摆渡,以爱心和创新践行新时代辅导员使命”的教育理念,努力为学生搭建“思想政治引领、学业发展规划、道德素质教育、科技创新推动、就业创业指导”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平台。她曾获全国高校第六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第三赛区)二等奖及陕西第五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陕西省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2017年获聘“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陕西高校优秀辅导员校园巡讲活动”巡讲团成员。带领机电工程学院团总支获2017年度“陕西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总支)”,所带17届毕业生党支部代表学校参加全国“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2013级学生吴多多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17届毕业生刘超为母校捐赠耗时100天手工完成的毕业礼物“校图书馆模型”走红网络。近3年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论文2篇(核心2篇),参编著作1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级项目1项,连续3年工作考核称职且2015年考核优秀,获得校级各类奖励40余项。